鹤山市人民政府

国徽

鹤山市人民政府

走进鹤山 政务动态 政务公开 政民互动 领导之窗 工作机构 政务服务 视频鹤山
鹤山精心书写“百千万工程”“三年初见成效”答卷 典型培育引领乡村美丽蝶变
【字体: 】【 打印】 【 关闭
分享到:

  74641744901089369.jpg

走进共和镇来苏村,“千年古韵来苏,湾区生态花园”的优美画卷徐徐展开。 共和镇供图

  共和镇来苏千年古村绿树成荫,村中一步一景,特色民宿推窗见绿;龙口镇霄南村青砖黛瓦中孕育古色古韵,鲜卑古村焕发新活力;桃源镇蟠光村探索发展蓝龙虾养殖产业,激起致富水花;雅瑶镇陈山村深挖“铁夫故里”“火龙之乡”历史人文资源,打造农文旅深度融合的休闲艺术之乡……近日,记者走访鹤山市多个省“百千万工程”典型村看到,各村结合自身实际,发挥基础优势,在推动乡村生态环境、富民产业、公共服务和文化旅游等方面实现美丽蝶变。

  今年是省“百千万工程”实现“三年初见成效”目标的重要节点,也是鹤山市创建全国工业百强县的冲刺之年。鹤山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提出,要高质量抓好“百千万工程”落地见效,不断优化提升“1+6”工作举措,一体推进强县富镇兴村,让鹤山的乡村更为和美、城镇更具能量、生态更加绿美、要素保障更加得力,争当全省“百千万工程”示范县,通过五年的苦干实干,推动鹤山县、镇、村面貌取得显著变化。

  作为省“百千万工程”首批典型县,鹤山市近三年来深入推进“百千万工程”,奋力开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,坚持县、镇、村三级联动,凝聚社会各方资源力量,按照实施分类指导、梯度发展策略,抓实省“百千万工程”典型村培育工作,推动乡村振兴实现质的提升。2025年,鹤山市将加力提速建设省“百千万工程”典型县,精心书写“三年初见成效”的精彩答卷,努力绘就城乡协调发展新图景。

  环境蝶变

  乡村面貌焕然一新

  建典型、作示范,全力建设省“百千万工程”典型县不仅是鹤山市委的中心任务,更是鹤山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举措之一。

  实施“百千万工程”,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,抓好典型镇村的培育是关键。近三年来,鹤山市坚持以培育省“百千万工程”典型村为切口,全面推进典型村建设,通过抓发展项目布局、基础设施提质升级、乡村风貌品质提升和绿美景观提质,推动乡村面貌焕然一新,努力形成可在江门乃至全省推广的经验。

  为做好省“百千万工程”典型村培育工作,2024年,鹤山市出台激励典型村十条措施,安排2000万元举办典型村“擂台比武”活动,筹集超2亿元投入典型村培育建设,在全省“百千万工程”年度考核评价中位居15个创先类县(市)第一名、获优秀等次。

  漫步在村中小径,遥看村前碧塘水清如空,与周边农房的风貌墙绘共同连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……走进共和镇来苏村,“千年古韵来苏,湾区生态花园”的优美画卷徐徐展开。

  入选省“百千万工程”首批典型村以来,来苏村加快和美乡村建设步伐,该村邀请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对旧茶馆进行规划设计,建成来苏游客驿站,成为“中国式城乡现代化研究中心鹤山基地”。同时,来苏村实施村道亮化、儿童游乐场和红色邮电互动站建设,以及村庄入口风貌提升和文化广场周边整治提升等多个民生项目,让建设成果惠及申博sunbet官网_沙巴博彩公司推荐村民;积极响应绿美鹤山生态建设,累计新增植树17000多棵,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“美丽庭院”,营造“推窗见绿、出门见景”的乡村家园。据了解,今年新春期间,来苏村33.33公顷(500亩)紫花风铃木花海吸引全国各地超10万人次游客前来“打卡”。

  靖村村也是省“百千万工程”首批典型村之一,位于宅梧镇南部,是江门市十大红色美丽侨村。走进靖村村,半岛公园、上下榕树公园、一河两岸景观带环境优美、风景秀丽,成为村民休闲、游客参观的好去处。该村以典型村建设为抓手,持续美化乡村环境,集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和农房风貌品质提升行动,以“四旁”“五边”为重点,绘制绿美生态建设“作战图”,打造“党员先锋林”“商会林”“巾帼林”等主题林,新种树木1900棵,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提“颜”增“质”。

  靖村村党委书记、村委会主任余焕灿说:“实施‘百千万工程’以来,我们村集中力量开展人居环境改造,发展红色文旅产业,取得了村更美、民更富、地更绿的新变化、新成效。”

  在推进省“百千万工程”典型村建设过程中,鹤山市注重优化提升县、镇、村规划,强化规划引领,推进城乡空间布局优化。同时,着力抓好风貌管控提升,常态长效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。据了解,目前鹤山申博sunbet官网_沙巴博彩公司推荐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9.3%,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94.6%,乡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%。

  产业蝶变

  做精做深“土特产”文章

  实施“百千万工程”,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,关键是要全力促进乡村产业振兴。近年来,鹤山市坚持立足地方资源禀赋,因地制宜发展现代种业、水产养殖、智慧农机、盆景种植等富民兴村产业,持续做精做深“土特产”文章。

  其中,鹤山市积极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项目试点县建设,打造“一镇一品”品牌,做强红茶、牛肉、花生、蓝龙虾等“土特产”。

  桃源镇蟠光村大力发动村民开展蓝龙虾养殖,形成村里的特色产业,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新动力。据了解,蟠光村邻近金峡水库,鱼塘多,是传统的农业村。近年来,该村有计划地组织村内的养殖能手赴外学习交流,考察发现蓝龙虾适合本土水质,决定以龙虾养殖基地为试点,探索发展蓝龙虾养殖产业。在党员干部和养殖能手的帮扶带动下,越来越多村民加入养殖蓝龙虾的队伍中。经过4年探索发展,如今,蟠光村培养了一批养殖能手,养殖户从3户发展到30多户,养殖规模也从最初的0.33公顷(5亩)发展到目前的13.33公顷(200亩),每年为村民带来500多万元的经济收益。

  在桃源镇的支持下,蟠光村与诚兴荣食品公司结对联建,进一步打通蓝龙虾销售渠道,通过超低温技术等冷链物流运输,让当地美味走出鹤山,走向全国各地。“在蓝龙虾养殖产业的带动下,村民的荷包鼓了,村里的经济搞活了,修建了新的村道、新的蓝龙虾广场,环境面貌也不断提升,还拓展了一条乡村研学的路子。”桃源镇蟠光村党总支书记、村委会主任李福强说。

  在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方面,近年来,鹤山市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牵引,优先抓产业,主动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,大力推进畜禽、水产、茶叶等特色产业培优提质,全力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。

  其中,鹤山市积极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,吸引资本、技术、人才等要素向县、镇、村流动,大力盘活闲置宅基地、农房、集体建设用地等农村集体资源,为县、镇、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。

  共和镇来苏村因地制宜探索文旅结合、全面发展的富民之路。该村将闲置民居盘活,建成广东省乡村民宿示范点——“泊瑞·和安里”乡村精品民宿,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逾10万元;成功引入总投资达6亿元的鸿园山水人家文旅项目,带动30多名村民就近就业,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逾50万元。同时,来苏村持续推进旅游产业创特色造亮点,依托独特的山水田园风光等生态资源,发展“农业+观光”,延伸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,丰富乡村旅游业态,助力乡村振兴。村民通过经营农家乐、民宿,销售农副产品,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。据统计,自实施“百千万工程”以来,来苏村实现村组两级集体收入从2022年的222.56万元,增长到2024年的554万元,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不断增强。

  与此同时,鹤山市坚持以镇村联合、村村联合、村组联合等模式组建强村富民公司,推动村企合作。目前,鹤山申博sunbet官网_沙巴博彩公司推荐15家强村富民公司实现实质化运营,聘用当地村民1870人次参与建设农村小型工程项目31个,总投资1099万元。

  此外,鹤山市持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,探索总结形成古劳镇双桥村的“资源型”、桃源镇蟠光村的“产业型”、古劳镇大埠村的“土地型”、雅瑶镇陈山村的“文旅型”和桃源镇的“飞地型”五种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模式,并在鹤山申博sunbet官网_沙巴博彩公司推荐范围推广。鹤山市还重点强化农村“三资”管理,加强村务监督委员会对农村集体资产、资源、资金的监督,并探索提留一定比例的村集体收益用于发展村集体事业,大力推行农村集体资产资源“网上交易”。

  据统计,目前鹤山申博sunbet官网_沙巴博彩公司推荐112个行政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10万元,其中101个村超20万元;99个行政村的村组两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超100万元,其中6个行政村超1000万元。

  文化蝶变

  古村落绽放新魅力

  文化振兴不仅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,更是实现乡村现代化的关键支柱。在推进省“百千万工程”典型村培育过程中,鹤山市注重挖掘各村特色文化资源,进一步提升典型村的文化魅力。

  走进省“百千万工程”首批典型村、李铁夫的故乡——雅瑶镇陈山村,村庄干净整洁,村道两边的巨幅壁画引人注目。左侧是纪念李铁夫的“铁夫故里时光”壁画,右侧是最具陈山特色的火龙画作,再搭配各类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墙绘,整个村庄给人古色古香的感觉。

  当微风掠过古建筑群,村史馆、火龙馆、铁夫画阁默默诉说着当地乡村文化的“前世今生”。作为省“百千万工程”典型村,近年来,陈山村以“铁夫故里”“火龙文化”“陈山古村落”为特色名片,努力在文化能级提升上走出一条乡村振兴之路。通过挖掘村内的历史人文资源,利用自身资源禀赋,致力于打造成为农文旅深度融合的休闲艺术之乡。该村依托“铁夫故里”文化底蕴,先后举办了李铁夫诞辰155周年文化嘉年华等活动;2024年陈山香火龙活动吸引超10万人次前来观赏,得到央视多个栏目报道,极大提升了当地的文化影响力。

  陈山村党委书记、村委会主任李领强说:“现在村里的文化气息越来越浓厚了,村里有村史馆、火龙馆、铁夫画阁等,村民的凝聚力增强了,我们要继续把陈山火龙的精神传承下去。”

  龙口镇霄南村是一个有着鲜卑独特文化的村落,该村以文化为魂、以产业为基、以生态为要,汇聚各方力量共建,推动古村焕发新活力,成为省“百千万工程”首批典型村,入选广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村首批创建名单。该村依托鲜卑文化、祠堂文化、源氏家训等资源,升级改造霄南鲜卑古村落文化馆。在升级改造过程中,邀请专家、高校深入研究本村历史,组织人员赴内蒙古鄂伦春、山西大同溯源,完善提升文化馆展示内容,并邀请鄂伦春非遗小分队到村中开展文化交流活动。馆内设有鲜卑馆、村史馆、丹心馆、图书室、研学活动室和旧物展示长廊等,集中展示霄南村的鲜卑历史与文化底蕴。此外,暨南大学、五邑大学先后在霄南村挂牌成立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”。

  如今的霄南村,既有青砖黛瓦孕育的古色古韵,又有现代文明赋予的安全舒适,正朝着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。霄南村党总支书记、村委会主任源庆健表示,霄南村将在现有的建设成果基础上继续谋划深化省“百千万工程”典型村建设。


文: 江门日报记者 谌磊

通讯员:鹤宣(署名除外)